山西省开发利用盐碱地
2025-08-12 763人浏览
本网讯 实施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既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物质基础,又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增收的必要条件。
什么是盐碱地?大家俗称的盐碱地,是指含盐量超过0.1%的土壤,包括盐碱耕地、盐碱林草地、盐碱未利用地等。一般而言,当土壤含盐量超过0.1%时,普通作物品种的生长开始受影响;当土壤含盐量超过0.3%时,大部分作物品种产量明显下降。目前我国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中,盐碱地是指“表层盐碱聚集,生长天然耐盐植物的土地”,是未利用土地,不包括已利用的盐碱化耕地、林地、草地等。
我国的盐碱地分布在哪里?盐碱地多形成于气候干旱、地下水位高、地下水矿化度高、地势低洼的区域,我国盐碱地大致可分为五大类型区:西北内陆盐碱区、东北松嫩平原盐碱区、滨海盐碱区、黄淮海平原盐碱区和黄河上中游灌区盐碱区。其中,西北内陆盐碱区和东北松嫩平原盐碱区是我国盐碱地的主要分布区域,盐碱地面积大且连片分布;黄淮海平原盐碱区是我国成功治理盐碱地的典型区域,其盐碱地大幅减少,目前只有零星分布。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显示,我省盐碱土壤总面积约451.9万亩,占平川总土地面积的9.9%,93%的面积集中分布于大同、忻州、晋中、运城四大盆地。
当前我国盐碱地改良措施主要有哪些?我国盐碱地改良措施可分为四类,即生物措施、农艺措施、化学措施和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包括种植盐生植物、耐盐绿肥和牧草、施加土壤有益微生物等;农艺措施包括合理灌溉、深松深耕、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等,调节土壤水肥气热,提高耕地产能;化学措施是指向土壤中添加化学改良剂,降低土壤盐度和碱度,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提高洗盐排盐效率,促进农作物生长;工程措施包括建设灌排设施、平整土地等,通过完善灌排体系,淋洗和排除土壤中的盐分,控制地下水位,是治理盐碱地的有效途径。
责编;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