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好!现在时间是:
人员查询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指导单位:山西省人大环资委

主管单位:三晋文化研究会

主办单位:三晋文化研究会安全环保专委会,中华环保联合会山西办事处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生态山西

山西:水保富民 生态兴县

2025-08-12    813人浏览

  • 坡头乡群众在进行水保林栽植。

  • 永和县芝河源头生态精品农业园梯田景观。

  • 白家崖流域率先实施坡改梯综合治理试点工程。

  本网讯  地处黄河中游左岸、吕梁山脉南麓的永和县是全省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县之一。近年来,该县抓住被列为“国家首批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的机遇,大胆尝试,积极探索坡耕地改造、坝滩联治、经济林栽植、荒山造林、设施改善“五位一体”的综合治理新模式,走出一条水保富民、生态兴县的新路径。

“三跑田”变“三保田”

  8月10日,永和县坡头乡的芝河源头生态精品农业园,白家崖村村民陈晋生踏上新修的园区路,走进梯田里查看玉米长势。
  “以前,半山腰上的这些‘鸡爪坡’、零碎地块,跑水、跑土、跑肥,一场大雨就能冲走半年收成。”陈晋生说。
  经过多年的治理,昔日的坡地已变成平坦的梯田,水土得到有效保持,成为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产量大幅提升,每亩能增收400多元。”陈晋生弯腰抚过玉米青翠的叶片,脸上充满对丰收的憧憬和喜悦。
  永和县是典型的黄土高原梁峁残垣沟壑区,境内3大山系9座大山成“川”字形排列。全县总土地面积1214平方千米,其中水土流失面积1072平方千米,占总土地面积的88.3%;耕地面积35.17万亩,其中25度以上的坡耕地面积30.77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87.5%。境内山峦起伏不平,梁峁星罗棋布,沟壑纵横交错,沟壑密度达3.16公里/平方公里以上,土壤侵蚀模数达到8490吨/平方公里/年。
  2010年,作为国家首批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县,永和县开始在芝河源头的高山上试点“坡改梯田”,投资1487万元实施白家崖、刘家庄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通过机械削坡、田坎夯筑,完成坡改梯建设1.25万亩、生产道路30公里。
  结合项目区域内有栽植核桃的传统、群众积极性较高的实际,永和县采取“林粮间作”方式,把坡耕地治理与促民增收相融合,重点发展核桃经济林和高效农作物,发展地埂核桃林1.55万亩,最大程度发挥土地效益,为农民增收奠定坚实基础。同时,整合林业、交通运输、水利等部门资金2600万元,完成坝滩联治880亩、栽植水保林3.15万亩、建成生产坝102座、挖排洪渠12千米、修路35公里。
  永和县曾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小县也要办大事,穷县更要出精品,我们的理念一直是,靠提升质量获得最大效益,靠创建精品赢得发展机遇。”永和县水利局局长王涛说。
  “工程当景点建、全县当景区建”是永和县精品化理念的具体体现。在工程建设中,该县严把监督关,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对施工进度、工程质量、工程资金进行监督、检查和监控。严把施工关,选用技术过硬、实力雄厚、设备先进的专业施工队伍,精细化实施。严把验收关,施工队首先向群众交账,再让专业技术人员验收,通过群众积极参与,确保工程质量,实现政府放心、群众满意。
  通过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的实施,“鸡爪坡”变生态沟,“三跑田”变“三保田”,昔日的荒滩烂沟变成高产田、生态沟、风景区。
  永和县的治理模式得到水利部和省、市水利部门领导和专家的一致认可。全省坝滩联治工程现场会、水土保持精品工程现场会、全省水土保持现场会及全国黄土高原淤地坝安全运用现场会等会议先后在永和县召开。永和县被评为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禹王杯”先进县、全省“水土保持红旗县”。

从黄沙漫卷到绿水青山

  立秋时节,站在芝河源头生态精品农业园区的观景台极目远眺,万亩梯田如同万级银梯,由下至上,从山脚一直延伸到山顶。在梯田群里,即将进入成熟期的农作物色彩斑斓,在阳光照射下展现出无限魅力和生机。
  “大田上亩、小田如盆,一坡成片,层层叠叠。”王涛自豪地介绍,因季节、光照和农作物色彩的不同,永和梯田四季风光各不相同,早春漫坡铺金、盛夏碧波盈动、金秋层林尽染、隆冬银装素裹,是全省叫得响的旅游品牌。
  自豪的同时,王涛也颇多感慨:“以前这里可不是这个样子!”黄河流经永和县68公里,七度迂回形成乾坤湾等河段。芝河是黄河一级支流,因河水侵蚀作用直接形成的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生成辽阔壮美的黄土高原自然景观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沟壑纵横,黄沙漫天。
  永和县委、县政府将水土保持治理工作作为促进全县经济工作发展的一项重要职责来抓,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引领,坚持“生态立县”,建设黄河流域生态治理保护“样板县”,经过多年努力,对全县国土面积1/4的流域进行综合治理,打造永和县芝河源头生态精品农业园区精品工程;坚定不移地实施“民生水保”,探寻脱贫地区“水保富民、生态兴县”新路子,建立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新机制,有力地带动全县农业经济发展。
  按照水利部“改一片、成一片、见效一片”工程建设要求,永和县立足县情实际,科学规划,坚持做到水土保持治理工作“四融合”——
  与改善生态相融合。在工程规划上,总结和借鉴全县多年来在淤地坝建设、坝滩联治精品工程方面的成功经验,坚持“坝、田、林全面推进,垣、坡、沟综合治理”原则,力求从根本上改善项目区生态环境。
  与改善民生相融合。工程从选址规划、建设施工到投入使用,都着眼于改善生产条件、优化生存环境、增加群众收入,实施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后,园区内机械化程度、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原来的梯田最宽处4米—6米,现在最宽处达到8米—10米,而且田与田之间实现了互联互通,大型机械在地里拐弯、调头都没有问题,极大地方便了农民作业。”永和县现代农业发展中心主任田华说。
  与当地主导产业相融合。立足资源优势,紧紧围绕全县“稳粮、兴牧、强特色、促融合”农业发展思路,建设北方梯田万亩优质高粱种植园区,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与农文旅相融合。县委、县政府深度挖掘资源禀赋,立足产业发展基础,坚持“农业稳县”“文旅兴县”,着力打造北方农耕梯田“示范区”,建设农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示范县”,将乾坤湾、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红军东征永和纪念馆等景点串联成线,吸引众多游客前来领略红色文化,感受绿色生态之美。

生态红利惠及民生

  数据是最好的说明:“十四五”期间,永和县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截至2024年底,共实施水保项目7个,其中淤地坝项目4个、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3个;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987.4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由2020年的44.7%提高到48.3%;水土流失治理度达92.1%;建成大中小淤地坝125座,完成41座大中型淤地坝除险加固工程,实现病险淤地坝名录全部清零。
  “生态是最普惠的民生。”临汾市水利局水土保持和水库移民科科长范伟说,永和县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水土保持工程的建设,真正实现“水不下山、泥不出沟”,有效解决了丘陵山区农机下田难、作业难等问题,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按照“建设一个园区、改善一片环境、壮大一项产业,富裕一方百姓”理念,经过十多年攻坚,永和县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三大目标,交出一份亮眼的生态答卷。
  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全县森林覆盖率从治理前的0.5%跃升至21.89%,年流失泥沙量比治理前减少48.7%以上,年可减少泥沙流失量88.3万吨,境内水土流失状况和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农民收入稳步提高。梁峁起伏的陡坡地变成了平坦良田,改善了耕作条件,提升了土地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以白家崖小流域为例,坡耕地治理后亩均增收300元—500元。地埂核桃经济林的栽植,为农民长期稳定增收打下坚实基础。
  陈晋生今年种了200亩地,其中160亩坡耕地全部种玉米,目前正处于灌浆期。“坡改田以前靠天吃饭,干旱严重年景有过颗粒无收的时候,全靠40多亩沟坝地生活。”陈晋生说,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极大地改善了土壤墒情,即使遇到干旱,亩均收入也能达到1200元。
  社会效益日益凸显。水土保持工程的建设极大地提高了机械化作业程度和生产效率,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坡耕地再升级,大农机开进梯田,省人力、省成本,每亩产量至少增加300斤。”呼家庄村村民李交鹏说。
  水土保持工程的建设也拓宽了农民就业渠道,调动起社会各界发展水利的积极性,“民生水保”建设掀开崭新一页。

本报记者高桦

记者手记
水土流失治理要久久为功

  永和坐落于黄河中游,是我省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县之一。在国家和省、市水利部门大力支持下,坚定“穷县出精品、小县办大事”,永和坚定不移地实施“民生水保”,不仅使全县穷山恶水的贫困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更重要的是探寻出一条“水保富民、生态兴县”的新路子,建立起一套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新机制。
  永和县的生态之变充分印证:水土流失治理既可守好绿水青山,又能造福于民。
  山西地处黄河中游、海河上游,是全国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2021年以来,我省推动全社会协同治理水土流失,4年间全省水土流失面积从2020年的58943平方千米减少到2024年底的54047平方千米;2024年全省水土保持率达到65.51%。然而,我省水土流失治理任务仍然较重。
  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久久为功。首先是规划需先行。找准坐标、统一规划、科学布局,确保治理工作有条不紊、稳步推进。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治理格局,健全水土保持工作协调机制,不断提高综合治理质量与效率。
  其次是科学的治理方法。各地自然条件各异,必须因地制宜、精准施策。要抓好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实施,发挥“十百千工程”示范引领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水土流失治理。要坚持系统治理,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以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助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同时,要依法严格人为水土流失监管,健全监管体系,完善全链条全过程监管,加强遥感监管和重点监管,推进协同监管和信用监管。


                                                                                                                                                                                                 责编;苗苗

0351-4043608
官方微信

版权所有:山西安全环境网    备案号:晋ICP备2022007346号-1 技术支持:山西安全环境网

法律顾问:山西华晋律师事务所 马云丽 手机号:15135081895